龍騰斷橋
龍騰舊稱「魚藤坪」,相傳先民在開墾初時,鯉魚潭有鯉魚精危害地方,鄉民苦不堪言。為了克制鯉魚精作怪,遂在龍騰山區遍植魚藤,同時,又將東面的高山稱為關刀山,用意是藉關刀山斬魚藤,以毒殺鯉魚精,最後魚怪果然不再危害,居民從此安居樂業。至臺灣光復設村後,村民認為「魚藤」不雅而改名為龍騰。
民國24(西元1935)年4月21日清晨,臺灣中部大地震,震央即在關刀山附近,三義地區受災慘重,巍峨的山線鐵路龍溪橋,完全震毀,震後在原橋西側另建新橋,遺下拱型橋柱,挺立在烈日風霜裡,供後人憑弔。搭火車經三義時,龍騰斷橋遺跡打眼前掠過,令人印象深刻。
民國88(西元1999)年9月21日再度遭受九二一大地震的無情摧殘,由北端算起第五橋墩半殘拱口二次被震斷,龍騰斷橋除了深具古樸之美外,也是經歷二次大地震的活見證。
舊山線隧道
舊山線的多隧道在魚藤坪橋至內社川橋間展現無遺,從第3號至第6號隧道位於一直線上,雖然長短不一(第3、4、5、6號長度分別為511、48、237、228公尺),但間隔也不長,不論從南向北或是從北向南望,可見到明暗不一的景緻,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趣味。
舊山線三義-豐原間有9座隧道,各有南、北兩口,在1908年縱貫線鐵道全通當時為磚造結構,但在1935年4月的大地震後,除第一號隧道北口仍保留磚造結構外,皆改為混凝土結構。但第3號隧道南北兩端西側(海側)的磚造邊坡護牆(翼牆)仍然完整的保存著。
而後在民國60年代(1970年代)中期的鐵路西部幹線電氣化工程中,為安裝電車線施作的擴大隧道淨空改善工程,在舊山線上又是一大浩大的工程。所有隧道內的路基都往下挖以擴大淨空,而與橋樑接軌的如第6號隧道南口(接內社川橋)、第7號隧道北(接內社川橋)、南(接大安溪橋)兩口及第9號隧道南口(接大甲溪橋),均再施行隧道頂拱開鑿往上安裝電車線,以避免路基過度下挖而無法與橋面接駁。
以上的工程在當時仍須在正常營運狀態下進行,在單線淨空、南來北往列車頻仍的隧道內施工,工作人員的辛勞與環境之惡劣可見一斑。
土地公廟
1761年巴宰族人由岸裡大社遷至鯉魚潭村開墾,經過數十年,因土地富饒,吸引客家及閩南族群搬遷至此,在鯉魚潭村形成多元的「巴、客、閩」共融文化。
巴宰信仰順序:
(一)原本只有祭拜祖靈。
(二)改信奉媽祖:1734年(雍正12年)第二任通事敦仔因多次助朝庭平亂有功,雍正皇帝召見,途經湄洲嶼(敦仔早有聞媽祖能保佑航海人之安全)即上島至媽祖廟祭拜,並許願此行如平安回台灣即興一座廟供奉,於是敦仔平安返台後就在神岡鄉興建一座廟宇(建材全部由大陸運台),並以其2子之名(潘士興、潘士萬)命名為萬興宮供奉,族人也隨之。
(三)改信基督教: (1)1870年英商必麒麟於大甲設商務館,請巴宰總通事潘國恩介紹2位信差,送信件等到府城←→大甲間,信差1位是內社青年名叫潘加苞打歪,後來擔任內社教會第一任執事,他們2位信差到府城有機會到醫館聽道理,返社帶回新約散本及「養心神詩」,並轉述所得到的新道理與社民分享,並告知府城有高明的醫生(馬雅各)。養心神詩第一首是「上帝創造天與地」第二首是「真主上帝造天地」,所以大社與內社是社民自知行將得到的福音傳給社內族人分享,信新的道理以後外國宣教師才來協助建堂事宜。
內社川鐵橋
夾於第6、7號隧道間的內社川橋在鯉魚潭水庫下池堰建成蓄水後,形成火車走在水庫上的奇景。
第一代內社川橋於明治37年(1904年)10月開工,明治40年(1907年)10月30日竣工,由8座仿金字塔形橋墩與9孔鋼鈑樑構成,總長185.6公尺,橋面與水面相距達34.7公尺,在當時也是一相當艱鉅又壯觀的工程,完工之後也成為台灣總督府宣傳政績的重點之一。
1935年4月的大地震造成本橋橋墩嚴重位移,且結構不穩,只得重建。但其重建不比魚藤坪橋可易地改建。為遷就第6、7號隧道的位置,工程單位選擇就地重建,並採取鋼樑推進工法來施工。
新內社川橋工程先將舊橋橋墩補強,以開行工程列車來運送新橋建材,同時在8座舊橋墩間新建4座新橋橋墩,新橋橋墩完成後即搭起新橋桁架,之後再拆除舊橋鋼鈑樑,最後拆除舊橋橋墩,即完成新舊交替。如今我們可以在新橋兩端找到鋼樑原製造廠銘板標示著「昭和十三年 川崎車輛製造株式會社製造 鐵道部」,這正可作為橋樑重建年代的証明。
哆囉嘓溪
以下是巴宰族漁獵之用具作法:
鯉魚潭水庫
鯉魚潭水庫位於景山溪下游,是一座離槽水庫,主要目標為供應苗栗縣及大台中地區的公共給水、工業用水,同時具有觀光、灌溉、防洪、發電等四大功能,解決苗栗縣及大台中地區日益增加的民生用水、工業用水與農業用水所需。鯉魚潭水庫的豐沛水資源,也讓水庫週邊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。
文字與圖片出處:
鯉魚潭水庫主題網
巴宰廚房
「牽田」是指族人在廣場升起火堆(類似營火)手牽手環繞,邊喝酒吃肉邊唱傳統歌謠慶祝。在過程中,大家會擺動身體,來回走動並輕唱傳統歌謠(以音響代替)直至音樂結束。